近日,药学院王磊/尤启冬团队在医学学科顶尖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题为“Advances in the structures, mechanisms and targeting of molecular chaperones”的综述文章。药学院顾金英、何彦仪、何晨曦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药学院药物化学系王磊研究员、尤启冬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药科大学为本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
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e)是一类调节底物蛋白的成熟与翻译后修饰并协助其获得天然构象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稳态的调节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中以热休克蛋白家族为主的分子伴侣最为关键,包括small HSPs、HSP40、HSP60、HSP70、HSP90、HSP100及HSP110。近年来,分子伴侣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及药物靶向策略已取得诸多突破,成为十分有潜力的药物靶标群。
本文系统性回顾该领域30年的发展历程,将靶向分子伴侣系统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分为四个阶段:(1)HSPs ATPase泛抑制(~1990s);(2)亚型选择性抑制的相关研究(~2000s);(3)靶向分子伴侣系统蛋白互作抑制剂(~2010s);(4)调控分子伴侣系统的多特异性药物设计(~2020s)。着重阐明了四个阶段的分子设计特点,药物发现瓶颈问题,展望了本领域未来药物设计的趋势。
本次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3741、819301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82304309),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230103、BK20231014)。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5-02166-2
示意图
(供稿单位:药学院,撰写人:刘华)